

文:愚伯的自留地
在我的心海里,老家的乡村是奶奶的身影,她颠着小脚,站在门口等我放学;老家的乡村是自生自长的蒲公英,悄无声息,绽放出美丽的花朵;老家的乡村是屋后的小池塘,轻诉着,儿时不尽的欢乐;老家的乡村是庭树绿叶的寂寞,一泓碧水,映着杂草的倒影。老家的乡村,林林总总,在每个人眼里,都有不一样的想象。但在我心中,老家乡村的那些拉物件,才最能牵引住我们漂泊的心情。
这次回老家农村,特意去了乡下的大爷爷大奶奶家,他们身体健康状况自不必说,那些保存在其家里的老物件,真是令人眼花缭乱,叹为观止。
大奶奶80多岁,思路清晰,对人友善,和蔼可亲,一脸的慈祥和从容。
大爷爷正坐下树荫下休息,老远看见我,就热情的打招呼,大奶奶说,让他戒烟,说了很多次,他每次都答应,但就是戒不掉。
大奶奶的窗台上,还有一双小茅窝子(方言,用芦絮编织的鞋子),估计都可以进博物馆了。
装馒头的筐子,现在很少看到了。
以前盖章锅上的盖子上是这样的,现在已经被淘汰了。
那时吃饭用的案板(饭桌),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用来碾碎大粒盐或豆类的器具还摆放着门口。
这个厨房后面的烟囱,也已经很多年。
大奶奶的热心邻居跑来说,这个器具,已经近百年历史,手柄一直没换过。
这三样东西,眼熟吧,但也算了老物件了。
大奶奶家装粮食的缸也被“打扮”成这样。
估计应该是60年代的出品。
这样看,更直观吧。
这个估计是烟灰缸。
种小麦用的耩(jiang)子。
有着历史印记的小锤子。
农家用的锯子,上面已经锈迹斑斑。
那时晚上,农村没有电,妈妈纳鞋底、我们做功课时,常常用到它。
60后、70后都见过,有一段时间挺流行的军用水壶。
这个大家应该不会陌生——老鼠夹子。
用来放馒头的小框(正面)。
用来放馒头的小框(反面),做工还是很精细的。
做豆腐的小扁筐(正面)。
做豆腐的小扁筐(反面)。
干农活用的木掀和耙子。
擀面杖,手工擀的面条,特别筋道好吃……
老式锅台,看了还是有种说不出的亲切!
烧柴禾的锅台,用来掏灰的专用工具,不知道对不对?
地排车(平车)的用途在农村越来越少了。不管是城市中的孩子,还是农村的孩子,都会有关于自己童年的记忆。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,这些记忆的碎片也不全部都一样。有些童年记忆,大概只有农村长大的孩子才有。
每个物件的背后,都有着一个家庭、一个人、一个时代的故事。对于一些“古董”式的老物件,别说城市里的孩子,就连现在农村出生的80、90后都不一定认识啦!